陜北道情源于唐代。其曲以《承天》、《九真》等道曲為基準,唱詞以道教故事為題材,宣揚出世思想。隨著道教的衰落,道教故事漸為民間故事、神話、傳奇、小說所取代,擴大了道情的題材。陜北道情的表演多以唱為主,以說為輔,也有只唱不說的。形式有坐唱、站唱、單口、對口等。它有音樂聲腔,既吸收了陜北民歌、小調的音樂旋律,又吸收了陜北說書的音樂節奏,至今仍保留著陜北說書"平調"的調式。它的唱腔分老調與新調。舊社會百姓受欺壓,唱出的調低沉、憂傷、委婉、緩慢、無限悲痛與思念,這些調多為C調。邊區政府成立后,窮人翻身當家作主,唱出的調變得熱烈、激昂、明朗、歡快,這些調多為G調。同時,它也受晉劇、秦腔影響,在行頭、叫板、道白的腔調上基本一樣。道情曲牌可分絲弦曲牌和嗩吶曲牌兩大類共百余首。前者與板鼓、小镲、小鑼等配合使用,后者與堂鼓、大镲、大鑼配合使用。陜北道情在延安及延安以北幾個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,以子長、延川兩縣老百姓最為喜愛。近年,一些作者對道情大膽進行改革嘗試,收到良好效果。